为知名品牌客户提供礼品包定制服务
股票代码:837115
您的位置: 首页 > 智造现场

书法青春时代的黑白照片:《淳化阁帖国子监本

日期: 2024-04/08 16:08:15
作者: 智造现场

  宋太宗淳化三年(992年),看起来是一个平常的年份,当时朝廷并不清楚自己会存活多少年,不知道会不会如同前朝一样,几十年被别人篡位,改朝换代。虽然雄才大略,但是并不知道命运是否风雨飘摇。

  宋太宗是北宋第二位皇帝,是宋太祖的弟弟,亲历了北宋的建立,亲历了与其他势力交战并且获胜,也亲历了南唐后主李煜投降来朝,亲历了一切不可言说的事情,更加想不到,文明在北宋发展太快,他的乌七八糟的事情,会被他开创的时代牢牢记住,而且引以为耻。文明的强大有点类似免疫系统强大,搞不好,免疫系统也会攻击自身。

  作为一个王朝的参与创建者,宋太宗显然不是一个傻头傻脑的人,他有自己的世界观、价值观,在内政上,他知道五代的道路不能再走,于是反其道而行之,不料,就此撞开了新文明的大门。他可能无法想象,一千年之后,北宋的制度与成就,被最为敏锐的知识分子,反复讨论寻找其间的利弊得失。

  唐宋唐宋,宋代其实是一个简单的反叛者,唐代坚持的,宋代坚决摒弃。这种道路,开始了当代学者看到的“20世纪眼中的现代性”。

  北宋吞并了南唐,但是,南唐的文化水准,面对汴京的北宋,应该是碾压式的,人员来往,不可能不传递文化程度、文明标志。宋太宗对自身处于文明的窘境,应该很清醒,无法欺瞒。

  淳化三年,宋太宗下令编著《淳化阁帖》,也就是把内府收藏的古今法帖(依据史料,也从大臣家里借了一部分法帖),汇集起来,编辑成一套书法总汇。

  《淳化阁帖》一共10卷,大约400多件作品,2200多行,每一卷大约刻为20块版,每一块板刻13行左右(依祁小春推算)。

  当时,任何学子想知道古人法书的面貌,《淳化阁帖》是唯一桥梁,这就导致了,最早的那一批“凡二品以上赐一本”的拓本,在北宋晚期,已经价值千金。这个朝廷主导的文化行动,引起了文化、商业双丰收。

  在此之前,当然有刻在石头上的书法,甚至有行书碑刻(譬如唐太宗《温泉铭》)、草书碑刻(譬如说武则天《升仙太子碑》),但是,这些都是为了某一事件而刻碑,书法的优秀是附带的,不是为了传播书法而刻碑。

  《淳化阁帖》是为了传播书法艺术,刻了一大堆木板。大家没有看错,原始的《淳化阁帖》是刻在枣木上的。

  反复捶拓,造成了木板很快开裂,于是朝廷又用银锭,锁住裂缝(这是古代常用的办法,龙门石窟前面的道路,为避免古道的石料滑落河中,也是用这种银锭式样的金属块,锁住古道上的石料)。

  后来,《阁帖》(《淳化阁帖》在文献中简称《阁帖》)“价值千金”之后,当初锁住裂缝的银锭,留在拓本上的痕迹,成为辨别《阁帖》版本的法宝,有银锭纹的就认为是价值千金的枣木原本。

  那么后世的附庸风雅者,故意模仿“银锭纹”的痕迹,在《阁帖》的翻刻本上,假如没有裂纹,就在捶拓之前,在石头上贴上一块硬纸片,冒充银锭,意图混淆是非。这些分辨“银锭纹”的技巧,最终汇成文献,与《阁帖》流传,共同铸造有宋一代的文化艺术传奇。

  这么一个木板刻的《淳化阁帖》,让我一直有点疑惑,宋太宗这么精明的人,当初急急慌慌,费了这么大力气,却用枣木刻一部规模庞大的《淳化阁帖》,意欲何为?

  想了半天,这种事情,估计只有一个答案,就为了与南唐文明PK 一下,所以要做一个比南唐更高级的“法帖”。如果是这样的,那么,《淳化阁帖》应该有一个南唐的对标产品存在。否则,宋太宗这么一个人,拍脑袋干了这么一件事情,不好解释。

  事实上,这个对标产品在文献上是很清晰的,在100年前,各种文献都说南唐刻《澄清堂帖》(又称《升元帖》),才是始祖。但是现在社会,讲究“实据”,100多年来,我们翻遍传世法帖,也找不到一册《澄清堂帖》的拓本(或者对面不相识),于是大伙儿就引用了古人的另一个说法,说《淳化阁帖》是法帖始祖。

  看看《淳化阁帖》的体系,一共10卷,前面5卷是历代帝王、名臣(书法家)的汇集,后面5卷是王羲之、王献之父子的书法,每一卷大约汇编了40帖。这个思路清朗,权重清晰的结构,看起来就不是草创产品,应该是有一个对标产品的。而且收录的规模,应该比对标产品大,否则宋太宗无法简单获胜。

  宋太宗真是命好,他的马马虎虎上马的“临时工程”,不小心成了彪炳千古的杰作。

  唐代第一次汇集王羲之法帖,官府命令高手摹搨,成品几乎与真迹无二,唐代《法书要录》记载王羲之法帖有2000件以上,摹搨之后更是数量大增,但是到了北宋,只能收集到180多件。

  《淳化阁帖》中3卷王羲之书法,一共170帖,其底本线件(《远宦帖》《行穰帖》《初月帖》《寒切帖》)。

  如果不是宋太宗忽然心血来潮,那么这些170多件,绝大多数连影子也留不下来。

  其余也是如此,王献之2卷,到了今天,只看到《鸭头丸帖》《廿九日帖》真本,以及民国时期还存世的《舍内帖》,其余60多件真迹也消失在茫茫人海中了。

  因此,《淳化阁帖》的最大价值,在于保存了这些重要法书的样子,犹如留下了书法青春时代的黑白照片。

  那么今天看《淳化阁帖》,到底看什么?这是一个《淳化阁帖》在今天是否有生命力的问题。

  我也算是一个热爱书法的人,以往也看过《淳化阁帖》的印刷本,20年前还买过一册《淳化阁帖》肃府本的拓本,说实话,当时面对《淳化阁帖》,感觉一下子真的看不过来,内容太多,消化不了。

  而且,20世纪以来各种真迹陆续出版,印刷水准慢慢的升高,你们可以看到传世几乎所有的真迹的影印本,当今这个时代,还需要看《淳化阁帖》这样的1000年前编辑的、不是很准确的拓本吗?

  2021年,当时是疫情之中,杭州一个画廊突然找我,说可以尝试帮我卖字,我很吃惊,虽然喜欢书法,对书法也有一肚子的看法,自己日常也写一点,但是从来没有准备卖字。但是既然人家来邀请,我也没有什么可损失的,于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,每个月大约在网上卖20件左右,丰俭随意。大家可以用较为低的价钱买一些我的字,两年中大约卖了400件左右。

  这么密集的书写,让我很快发现以往学的手段不够用了,各种著名法帖其实都很熟悉了,不想再看了。

  有一天,随意翻了一下《淳化阁帖》,感到很新鲜,像是突然遇到了一个外星人。

  当时很吃惊,不知道为什么不精确的拓本会有这个效果,越看越有味道,一些从真迹中看到的细节,与这个法帖的模糊内容,在脑海中互相呼应。

  后来又翻看了几次,越看越有味道,20年前不想看的《冠军帖》,现在感觉百看不厌;以往直接跳过去的柳公权,现在一个字、一个字去看;南朝的各种法帖,每一个都不一样,极为灵动,这才明白王铎为何反复临摹。

  每次合上《淳化阁帖》,都感到头晕眼花,这么反复几次,才发现《阁帖》里收录的法帖,水准真的很高,高到有点艰深,以往看不懂。现在稍微看一点,就会有领悟。并不是非常精确的拓本,为什么会有启发?可见《阁帖》中包含着什么东西,以往忽视了。

  大约6年前,我写过一篇有关道统的戏说文章,所以对这个抽象词汇,比较敏感。道统这个词汇,网络上的解说很丰富,而且比较正确,大家感兴趣的话,可以去看看。简单讲,就是正统思想,代代传递。譬如说,韩愈强调儒家,于是就仔细讲述儒家的道统是什么。

  道统每一代的传人,众望所归,并无加冕仪式,但是天下学人都明白就是他,有时候明显,有时候比较隐晦。近现代王国维、陈寅恪,其实就是道统传人,他们自己清楚,所以行为有点怪异,世事也能容忍他们的一些行为。王国维自杀,其实殉的是道统,也就是他认为的那个道统消失了,或者说受到了侮辱,所以他自杀了。

  书法其实是一个有道统的事情,有独立的标准,这一点,大家以前可能感觉到,但是没有说破。

  每一个读书人,可能都能感觉到,不知道书法家是如何评价字的好坏的。一个正常人,写了多年的字,但是他真心认为好的字,书法家往往不屑一顾,书法家认为好的字,正常人也完全可能看不懂。而且书法家还对另外一些书法家的字,大加鞭挞。在外人看来,局面比较混乱,于是以为,这是“文人相轻”,写书法的人,也不解释这是怎么回事。

  这个道统,存在于各种真迹之中,但不是一二三四五,不是教条,所以不容易通过课堂教授让学生明白。反过来说,现在说书法需要注意哪几条,也是不太对的,只有学生自己去看古今真迹,才会感受到。

  书法的标准,与一般的审美标准,确实不同,所以需要仔细学习历代名作才能感受到。书法史的学习,其实就是与道统的方向一致。

  每一个时代的大师,也明白谁是书法的道统传人,这个是天下共论。譬如说,虞世南去世之后,唐太宗自己怎么不做书法的道统呢?因为他知道不够格,于是四处找人。直到有人推荐了褚遂良,才解决了这个问题,褚遂良主管了朝廷各种书法事务,负责写碑,负责整理王羲之书法,大家都服气,这就是书法的道统。

  唐代中期,颜真卿横空出世,大家评价不一,导致道统出现危机,大家不知道如何阐述颜真卿,《淳化阁帖》是排斥颜真卿的,这也是一个要点。但是《汝帖》就收录了颜真卿书法,到了苏轼的时代,终于把颜真卿的地位确认了,南宋时代大家都服气了,颜真卿不仅成为一个时代的代表,而且成为历代的主要代表之一,这就是公论。

  《淳化阁帖》出现之后,这部法帖,逐渐成为一份考试卷,谁能够搞懂,谁就理解了道统,谁写得最好,也是理解道统的人群的公论,譬如说,元代显然是赵子昂,明代一开始比较混乱,后来就是董其昌。这些都是与《阁帖》这个道统进行对话,获得的理解。

  理解了《阁帖》,才能够懂得书法,才可能成为道统的化身,这就是《阁帖》与道统的关系,一虚一实,互为表里。

  所以,《淳化阁帖》在今天,有什么用呢?就是让书法家获得一个理解道统的机会。很多当代书法的疑问,答案就在与《阁帖》的对话中,譬如说,为什么很多书法家成名之后不进步?那是因为与《阁帖》没有进行长期对话,失去了方向。

  譬如说,狂吼书、射书,是不是书法的乱象?一般人以为是,其实,不吼、不射,一样可能是乱象,只是保守的乱象罢了。动作只是表面文章,关键还是看你是否理解《阁帖》展示的道统。如果理解了,狂怪一点没有关系,如果不理解,你循规蹈矩,不越规矩一步,也完全可能是背离书法的道统。

  前面说过,《淳化阁帖》中3卷王羲之书法,一共170帖,其底本线件(《远宦帖》《行穰帖》《初月帖》《寒切帖》)。

  我们用拓本与墨迹对比,发现《阁帖》刻拓之后,确实不准确了,以往一般研究,到此处,就认为《阁帖》不用看了。

  今天我们可以在《淳化阁帖绍兴国子监本》出版之际,乘机检讨一下。以往都说,学习书法,笔法学好了,书法就会好。但是二王墨迹本出版这么多年,也没有因此出现大书法家。相反,林散之这些大名家学习的时候,也就是临摹《阁帖》,反而不是什么《丧乱帖》《孔侍中帖》。

  这个事情让我们可以考虑一下,也许,书法的“道统”中,内核并不是笔法,而是某种规律,这个规律,在拓本中也能够正常的看到。否则解释不了王铎、林散之等人学习《阁帖》也可以出头的实践案例。

  一般情况下,我们不可能找到一个“不需要笔法”,却包含“道统内核”的案例存在,现在,《淳化阁帖国子监本》却是一个极佳案例,让热爱书法的人,能够尝试一下,忘掉什么“笔法”,就从《阁帖》入手,仔细看看,不断理解,看看是否可以在书法上一超直入,而不是仅仅知道步步为营。

  其他领域,也会遇到“道统何在”的事情,譬如说,当你走进庙宇,一开始,总是什么也不懂的,需要仔细学习,慢慢就会看懂,这是天王殿,那是大雄宝殿,里面有什么菩萨,一一识别,这就是入门的学习,面对一个新领域,需要仔细了解,不能仗着聪明,自己乱解释。

  进入书法之门,也面临这个过程。但是书法有一个干扰,就是每一个人都识字,很多人都不太相信,看字的好坏还需要训练,于是就造成了一些混乱。

  遇到《淳化阁帖》这样庞大的产品,以往,大家很难解释这是做什么用的,直到找到了“道统”这个词汇来解释,一切才迎刃而解。

  以往把《阁帖》解释成历代名家汇总,是没有什么力量的解说,那是用结果解释结果。广告学告诉我们,需要讲清楚商品的本质,才能算是好的广告文案。

  《阁帖》这么一个商品,到底是什么?我也逡巡很久,无法前行,直到忽然想到抽象的“道统”一词,才算是得解。

  《淳化阁帖》满足了人们看到古代法书、了解书法道统的需求,产生了社会联动,有宋一代,官方、私家掀起了一股有钱、有闲就刻帖的风气,俗谓“男人得志刻稿”云云,现在还可以看到的宋代刻帖,大约还有数十部。

  这些刻帖,主要编辑思想分为两大类,一类是不脱离《淳化阁帖》的系统,简单的办法就是整本翻刻,譬如《泉州帖》;复杂一点的,就是对《阁帖》进行略微调整,譬如《汝帖》。

  另外一类,不是刻古代法帖,而是汇刻当时人的书法,《西楼帖》刻的都是苏轼书法,《郁孤台法帖》主要留存了黄庭坚书法,《绍兴米帖》是米芾的手札,这种刻帖,在当时是文化粉丝的行为,似乎追求流行,价值不高,但是在今天看来,意义重大,很多已经消失的宋代名作,赖以流传。

  顺便说一句,南宋内府还有一部神秘的《淳熙秘阁法帖》,没有拓本流传,但从文献记载的目录看,这是南宋皇室将新收的法书,又汇刻了一次。令人奇怪的是,其中还有一些米芾书法,似乎是随时增刻而成。这种编辑体例,导致我们怀疑《淳熙秘阁法帖》有点类似于“法帖图书馆”,随时增补。

  南宋时代,人民富足,刻帖风潮水起云涌,起因都是《淳化阁帖》,那么《淳化阁帖》本身的命运如何呢?

  北宋时期,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中说的“庆历四年春”的那个“庆历”年间,内府突然失火,枣木板的《淳化阁帖》当即烧毁。

  失去《阁帖》底板60多年后,徽宗赵佶依据内府收藏的《淳化阁帖》底本,重新刻了一部。赵佶是书画大专家,如果不当皇帝,赵佶也会是很耀眼的书画明星。

  面对宋太宗的《淳化阁帖》,赵佶选择了保守,他基本依照《阁帖》原目录重新刻了一次。仅仅做了两个无关“目录”的调整,第一,他放弃了枣木,采用了石刻,第二,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,他把所有法帖,每一行的高度增加了一点,这样一来,每一行可以多刻两个字,但是《阁帖》所收历代法书的“原始布局”,全部被打破,或者说扰乱。这次重刻,蔡京写了所有的标题,帖名为《大观帖》,其实可以视为《阁帖》的第二版。

  《大观帖》刻好没有几年,北宋覆亡,《大观帖》原石被金人运走,传拓之后销售拓片,这些金代销售的拓本,被称为榷场本。2023年北京故宫的宋代拓本展览中,拿出来的那一册《大观帖》就是榷场本。

  《淳化阁帖》枣木刻本的拓本,传世可能只有4,7,8三卷,就是上海博物馆收藏的,20年前入藏时出版过,2023年又印了一次。

  《大观帖》的拓本,各家博物馆收藏的都是零散本,现在汇集起来,也凑不出10本,大约有8册。如果加上石印本,可以达到9册,但是依然不全。

  宋高宗南渡,到了杭州又刻了一套《淳化阁帖》,置于国子监,史称“国子监本”,但是这个国子监本是什么样子,数百年来无人知晓。

  1960年代,上海整理文物,在朵云轩发现一本零散的《淳化阁帖》第九卷,当时专家依据各方面信息,认为就是《淳化阁帖》枣木原刻的拓本,定为一级文物,后来《书法》杂志出版,非常出名。

  2002年左右,佳士得拍卖行专家马成名,发现弗瑞尔美术馆收藏的9册零散《淳化阁帖》,与上海图书馆的第9册,居然原本是一套。上海博物馆汪庆正先生,依据弗瑞尔美术馆那9册的图像,仔细研究,在拓本的缝隙中找到4个南宋第一代刻工的名字,这个跨学科(跨了版本学与碑帖研究)重要发现,确认了一直说不清楚来历的这两处的《淳化阁帖》,居然是宋高宗的“国子监本”。

  《淳化阁帖》第一版,没有完整他本传世,第二版(《大观帖》)也没有完整拓本传世。

  2004年,学术界终于发现第三版,也就是《淳化阁帖国子监本》,居然有一套完整的传世。其中一册在上海,另外九册在美国。这是书法道统最早、最完整的一套拓本。

  学者们继续研究,发现明清翻刻本中,化身多处、最为流行的三个本子,有两个(潘刻本、顾刻本),就是从眼前这一套《淳化阁帖国子监本》拓本翻刻的,也就是说,从影响力来说,《淳化阁帖国子监本》,居然也是影响深远的。

  上面三节,讲的事情都是历史、都是掌故,本节开始讲的事情,是我亲历。讲一个故事,从宋太宗一直讲到自己身上,也是很少见的。

  懂得一点这个事情价值的人,都希望立即出版这个《国子监本》,但是本文第一部分说到的问题,使得出版界也在犹豫:《国子监本》是否有足够的当代意义(销量会如何)?

  还有就是这么多页码,版权费用也会很昂贵,当时大陆任何一家出版社,都没有大规模购买过欧美国家博物馆藏品的图片版权,而《淳化阁帖》一部法帖的图片数量,大约相当于数十件宋元画。

  2005年夏天,我有幸加入浙江大学的《宋画全集》编辑队伍,参加这个庞大的项目,直接负责数十家欧美博物馆宋元绘画的编辑工作,如何从弗瑞尔美术馆购买《淳化阁帖国子监本》版权图片的道路,已经悄然打通了。剩下的就是推进出版社立项,启动。

  2012年6月,浙江大学《宋画全集》编辑部访问美国,访问地点之一,就是弗瑞尔美术馆,在库房中除了看了宋元画,一个特别增加的内容,就是仔细看了《淳化阁帖国子监本》的9册。大家终于看到了宋代原装的拓本,有了非常直观的感受,《宋画全集》总主编张曦同志决定先购买图片版权,要求用《宋画全集》的拍摄标准,拍摄这9册《淳化阁帖》,这就保证了后期的印刷质量。

  一年之后,2013年春天我们再去访问的时候,看到拍摄推进很快,已经可以与摄影师谈论《国子监本》的拍摄细节问题了。很快,第一批图片发到浙江大学出版社,在检查图片之后,发现拍摄出现遗漏,因为宋代装裱非常轻薄,有些页码容易合在一起,不易发现。于是补充拍摄,又过了一年,完成了工作。在整理全部图片的时候,终于有人想起来,《国子监本》拓本,有一册的背面还有元代的题跋,于是乎再次走程序要求补充拍摄,通过前后三轮,历时数年,才完成了所有9册的拍摄。

  在国内,承蒙上海图书馆的专业运行,浙江大学出版社也获得了第九卷的出版允许,于是,2004年开始很多人内心的愿望,也就是10卷合并出版的愿望,已经完成了关键的环节——拍摄与合并。

  是出版一个比较便宜的简装本,还是依据原样,完全“复刻”一套昂贵的?这是一个两难事情。走便宜路线,工作上比较轻松,但是不能完全展现文物的全面信息。经过考虑,张曦同志决定按照宋拓本的原样,完全复刻全貌,包括宋拓本的外包装。

  这个出版规模有多大呢?大家以往都知道10卷,400多帖,2200多行这个概念,但是这个规模到底有多大?除了当年的拓工,谁也没有看过《淳化阁帖》摊开来的全貌。摄影师李爱玲想到一个好主意,就是把印好的《淳化阁帖国子监本》在一个大厅,完全摊开,拍摄一下全貌。

  于是找到一个大厅,费了很多力气,把出版的10卷《淳化阁帖》完全摊开,虽然有一点心理准备,但是大家还是被《淳化阁帖》的全貌给惊到了,10卷2200多行,是一个极为庞大的数目。

  这个照片,也可能是1000年以来,世人第一次直观地看到,宋太宗淳化三年,伟大的文化项目,到底是什么规模。

  现在推介的《淳化阁帖绍兴国子监本》,这个商品的全貌,摊开来,就是这样的。

  浙江大学出版社虽然有《宋画全集》的出版经验,但是这一次面对《淳化阁帖》,依然非常小心,在选择印刷的纸张上,没有预先给结论,而是采用了不寻常的海选,就是在印刷机上尝试了多种纸张,看看哪一个纸张在印刷之后,最为接近原貌。最后选定的纸张,居然是一个从来就没被用来印刷字帖的型号。这个型号的纸张,印好之后,质感、手感、重量,与原物最为接近。

  为每一卷配的盒子,也是经过保守的创新,保守指的是,选择了原来的盒子的色调,创新是首次选择了一个一边可以推开的盒子设计。大家如果购买了这套书,这个盒子的机巧,就会一目了然。

  关于盒子还有掌故,2022年,我们带着第九卷的印刷样品访问上海图书馆,仲威先生从库房取出第九卷原物,看到了几乎一样的印本,他连连赞叹。

  2022年10月,浙江大学出版社携《淳化阁帖国子监本》第九卷出版样品,在上海图书馆,与原拓(国家一级文物)作比较。图中白色手套按住的是印刷品,右边为原拓。

  当时还核对照片,发现上海图书馆第九卷的外盒,与弗瑞尔美术馆另外九卷的外盒,完全一样。也就是说,这一套《淳化阁帖》虽然散开了,但是装裱、外包装,都没有被动过。

  2023年,浙江大学出版社终于开始印刷这件牵挂人心的《阁帖》,随即出版社与“三狮阁”文化公司签订合约,定制其中400套。

  “三狮阁”作为一家新的文化公司,深知《阁帖》出版的意义,所以不仅愿意定制,而且为提升了信息含量,对所有的定制版进行了编号,一共400套。

  这样一来,每一套“三狮阁”定制本,都用不同的编号,这是一种容易辨认的有限印刷。定制版更换了包装盒的颜色(改变为咖啡色),编号在外盒,加盖了“三狮阁”印章。

  此书定价8000元,现在市场上销售是6折左右,我们依据市场规律,先按照6折,也就是每套4800元,销售100套。

  2024年春节之前,我们正式推出这个广告,一方面考虑到,为大家增加一种过年礼物,另外一方面,也是用此文详细的介绍《淳化阁帖》,虽然已经面世1000年,但是依然值得反复推介。希望我们大家喜欢。

  此书定价8000元,现在市场上销售是6折左右,我们依据市场规律,先按照6折,也就是每套4800元,销售100套。